7月20日,位于江西湖口縣的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可見石鐘山石壁的水位下降痕跡。徐會剛 攝
記者23日從鄱陽湖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了解到,7月23日8時,鄱陽湖星子站水位14.01米,較多年均值偏低4.28米,當日10時跌至13.99米。
作為“長江之腎”,鄱陽湖承接江西“五河”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來水,經過調蓄后從九江湖口縣匯入長江。
每年4月至6月,“五河”汛期早,鄱陽湖水位開始上升;7月至8月,隨著長江進入主汛期,干流水位高,頂托鄱陽湖維持高水位;9月開始,長江水位慢慢回落,失去頂托的鄱陽湖水位同步下降。因此,一般情況下,鄱陽湖在4月至9月為豐水期,而在10月至次年3月則為枯水期。
今年以來,鄱陽湖水位前期持續在低水位徘徊,后期隨著南方進入降雨期,呈現穩定上漲態勢,先后突破10米低枯水位、12米枯水位,于6月17日突破14米進入豐水期。
值得一提的是,修河永修站當日8時水位14.91米,較多年均值偏低3.77米。受此影響,往年在永修站水位達到18.7米時就會形成的奇特“水上公路”景觀也變得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