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西部,時代青年新舞臺】“這娃娃,扎勁得很”
【赴西部,時代青年新舞臺】
當眾多高校畢業生涌向“北上廣”尋求機遇時,這位曾親歷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和建黨百年盛典的北京高校學子,卻選擇了一條“逆流而上”的道路——2025年,姚小翔在阿壩州馬爾康市黨壩鄉石果壩村走村入戶、與“嬢嬢們”拉家常,成了鄉親嘴里的“扎勁娃娃”。駐村一年,風霜與熱忱交織,她以雙腳丈量鄉土,用真心叩響民情,在西部廣袤的曠野中,拓出青年一代嶄新的精神坐標。
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研究生時代輔導員在大會上的一句話,成為姚小翔選擇“轉向”的注腳。繁華都市的機遇固然令人心動,但川蜀大地才是生養她的故土,更給了她奔赴山海的勇氣。她坦言:“人生的道路從不單一。作為從大山走出去的孩子,我渴望用所學回饋家鄉,哪怕只是點滴之力。”
初到石果壩村時,干燥的氣候讓姚小翔皮膚皸裂、時常流鼻血。最煎熬的是去年冬天,連日降雪阻斷了村里的交通,物資緊缺,姚小翔和村民們被困在村委會兩天。看著窗外肆虐的風雪,姚小翔心里確實閃過一絲迷茫:如果留在上海,此刻或許正坐在溫暖的辦公室里,喝著咖啡,吃著貝果……
但轉機出現在第四天。大雪剛停,幾位村民便自發扛著鐵鍬鏟雪,姚小翔毫不猶豫加入其中。天蒙蒙亮,大家呼出的白氣在燈光下凝成霧凇,在寒刃與冰雪的碰撞聲里,他們硬是開辟出一條通道。一位老阿媽為姚小翔顫巍巍地送來熱乎的糌粑,用不太熟練的漢語說:“娃娃,吃飽了才有力氣。”那一刻,所有的委屈都化作了感動。姚小翔此刻領悟了,駐村的意義從來不是報表上冰冷的“幫扶覆蓋率”,而是風雪中大家并肩作戰的身影,是老阿媽手中那碗帶著體溫的關懷。
在今年開展養老服務領域專項整治時,姚小翔手里的筆記本記滿了“阿哈阿婆獨居,養老金每月按時到賬”“羅讓阿公視力模糊,需要協助認證”這類瑣碎信息,但光這些,還遠遠不夠。
有次在高爾達村,面對80歲的澤爾登爺爺聽不懂專業術語“養老服務生存認證”,她靈機一動,蹲在澤爾登爺爺身邊,舉著手機里的證件照比劃:“就像給羊打耳標,確認您好好的,國家才放心發‘養老草料’呀!” 爺爺聽完哈哈大笑,爽快地配合完成了認證。這讓她深切感受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不在會議室的匯報里,而在將“術語”化作“家常話”甚至“土話”的智慧里。
駐村經歷教會姚小翔最重要一課,是變“等群眾敲門”為“上門找問題”。一次走訪途中,通組路被暴雨沖下的石塊堵了大半,幾根電線被樹枝壓得低垂在道路邊,牧民騎摩托經過時都得彎腰躲閃。她掏出手機拍下圖景,與村支書撥通鄉政府電話:“今天這里必須得清理了!不然天黑前牛羊都回不了圈!” 鏟車轟鳴著開上山,通信公司的搶修車也跟著來了。看著村民趕著羊群順暢通過,一位放牧大叔豎起大拇指:“你們比老鷹還靈嘞,眼睛尖,飛得快!”
這句樸素又形象的夸獎,讓她明白基層治理的溫度蘊藏于“看見隱患就動手”的主動,更閃耀在“群眾未開口已回應”的敏銳之中。比起報表上的“辦結率”,老百姓脫口而出的那句“靠譜”,才是對工作最實在的打分。
從“北上廣學子”到“高原村助理”,姚小翔的背包里不再只有平板、電腦、化妝品,還常備上了糖果和膏藥;從最初走上山路的害怕到如今鄉親交口稱贊的“扎勁娃娃”,姚小翔的案頭少了外文書籍,卻壘起一張張的村情調研、戶情手記。
姚小翔的選擇,映照出新時代青年的精神光譜:人生的價值坐標,從不囿于都市的霓虹,更在廣袤西部的呼喚里扎根生長。在西部熱土上,“姚小翔們”正以熱忱與堅韌,走村入戶服務鄉里鄉親,點滴匯聚成海,實現家國情懷。在西部的壯闊舞臺,每一滴汗水都能澆灌出改變,每一步腳印都在書寫時代的答卷。
策劃:李方舟 董大正
采寫:茹行止 董大正
視頻制作:茹行止
支持:中共馬爾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黨壩鄉石果壩村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