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浙江省科企新質生產力研究院供圖
“聲像檔案處理、數字化成果處理、智能整理、智能檢索、開放審核、智能編研、輔助接待利用、智能助手等都是‘AI+檔案’典型應用場景。”楊安榮表示,“這些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提升了檔案工作的效率與智能化水平,更為深層次的文化記憶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
他指出,“通過AI等硅基手段能實現城市記憶的硅基重生、個人記憶的數字永生和互聯網信息(社會記憶)的歸檔留存。”
與會企業代表表示,前沿科技與檔案工作的深度結合正在重塑檔案工作的未來。如何將大模型、智能體等前沿技術轉化為檔案管理的“新”工具,讓沉睡的卷宗在算力中蘇醒?6家科技企業代表在現場結合自身實踐進行了解答。
“檔案數智與應用離不開大模型。”訊飛知喻科技公司總裁張海劍表示,要通過全量采集形成數據池,通過數據知識庫智能處理中心、進行數據匯聚和知識化構建,形成檔案數據關系化知識體系。
如果說大模型是AI時代的“超級大腦”,那么智能體就是執行任務的“手腳”。
“未來十年,檔案領域或將迎來一個具備人類功能的智能體。”杭州初靈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AI中心負責人黃劍鋒表示,該智能體通過構建“大模型+領域”知識庫,打造知識大腦,促進知識共享,解決知識獲取不便捷問題,為一線工作者提供智能的優化經驗和知識沉淀。
會上,浙江省檔案館館長王利月、浙江省科協副主席郭寄良為參與咖啡館活動的企業專家頒發證書。
浙江省檔案館館長王利月強調,面對AI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檔案行業要做好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準備,尤其是要解決好所謂的“幻覺”問題。檔案行業需要構建AI基礎知識庫,確保數據和知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他鼓勵企業發揮先鋒作用,打造一個近乎100%準確度的知識庫底座,希望企業開發更多適用的公共組件和公共數據產品,為檔案工作的智能化轉型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