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江山保安鄉的茶山上,茶農正在采茶?!∶窠ㄡ橹菔形瘯?供圖
戰時建場:一縷茶香穿越硝煙
早在風雨飄搖、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吳覺農就踏上過三衢大地。
彼時的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從前線戰士到后方的生產工作者,都以戰斗姿態投身抗日救國——茶葉,在當時正是一種特殊的“武器”。
全面抗戰期間,吳覺農努力開拓茶葉對外貿易,并通過茶葉與蘇聯換取抗戰急需的裝備武器。到1939年,華茶躍居全國出口商品第一位,不僅超額履行對蘇易貨合約,還向西方國家換回一定數額外匯,為支援抗日貢獻良多。
然而,局勢的惡化很快打斷了這一良好勢頭。隨著戰線內移,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茶區相繼遭到破壞,茶葉出口困難重重。
在此情形下,暫處抗戰后方的衢州萬川成為吳覺農心中理想的“中轉站”:其毗鄰四省的地理優勢既有利于發動茶農開展茶園更新,增產支援抗戰,又可吸納被侵占區積壓的大量茶葉,幫助茶農謀生。
此時的衢州因日軍實施慘無人道的細菌戰,鼠疫肆虐、許多百姓暴病身亡。盡管面臨著炮火與瘟疫的雙重威脅,愛國與愛民的拳拳赤子心仍然促使吳覺農一行踏上了征程。1941年春,他從重慶帶來的茶葉科技人員,與此前赴萬川的安徽茶界同仁匯合。
在烽火連天中,東南茶葉改良總場宣告建成,一座匯集科研、生產、貿易于一體的戰時茶場崛起,從這里飄出的茶香為抗戰輸送了一份獨特而堅實的力量。
茶為國用:用科研撐起茶業脊梁
東南茶葉改良總場成立不久,吳覺農擔起場長重任。在他的推動下,茶場迅速運轉,科研、制茶、調運三線并行。
茶場先后組建若干工作小組,分赴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茶區,開展茶樹更新運動,保護并恢復茶葉生產基地;又通過中茶公司向國家銀行貸款,收購茶農手中滯銷舊茶,以保證農戶利益;同時組織茶葉出口,繼續換取更多外匯與抗戰物資。
戰爭時期,紙張、油墨等物資尤為稀缺,但為保持各地茶區信息互通,茶場克服種種困難,自費印制了《萬川通訊》,記錄了病蟲害防治、制茶工藝改進、出口渠道考察等要點,成為中國最早的茶葉專業刊物之一。
就這樣,春去秋來炒茶忙。東南茶葉改良總場頂著硝煙溝通聯絡幾大茶區,不僅為中國茶業復興培養了一批擁有較高水平的茶葉專業技術人才,也為戰火中處于奄奄一息的中國茶業保存了希望的火種。
1941年秋,吳覺農再度由重慶到萬川,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東南茶葉改良總場獲準改為中國茶葉研究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茶葉科研機構。
在吳覺農的帶領下,研究所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很快聚集起一批國內著名茶學、農學專家,茶樹栽培、土壤肥料、茶葉制造等多部門相繼成立,為中國茶業的發展奠定了科研基礎。
“茶業工作者,既然獻身茶業,就應該以身許茶,視茶業為第二生命?!眳怯X農說,在最艱難的時期,正是這種信念時刻支撐著他。
轉戰武夷:延續茶業火種
好景不長。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海上通道斷絕,中國茶葉出口急劇萎縮;1942年,衢州因接應美軍“杜立特行動”轟炸機而成為日軍重點打擊目標,中國茶葉研究所再次陷入險境。
吳覺農敏銳預判局勢,毅然決定將研究所整體遷至福建崇安,對人員、儀器、文獻實施分批轉移。隨后,日軍發動“浙贛戰役”,研究所舊址多處被毀,所幸人員與資料已先一步撤離,得以幸存。
在武夷山麓,中國茶葉研究所重新扎根,繼續進行茶樹栽培、制茶改良等科研工作。彼時,出口茶葉的道路近乎斷絕,研究所從以換取外匯裝備為主要目標,轉向招收培養大批茶葉專家,栽培、制作、調查各茶區名樅,絕不讓中國茶業的星星火種在戰爭中熄滅。
據統計,1942年至1944年間,研究所動員經費逾300萬元,維護東南各省茶園逾10萬畝,更新茶樹逾1000萬叢,為戰后茶業重建保留了根基。其間,研究人員仍冒險將武夷茶翻山越嶺運往蘇聯,換回急需的戰斗機,持續支援前線作戰。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戰后,吳覺農繼續投身茶學教育與產業振興,推動中國茶文化與產業發展走向新篇。
“我的一生中,最關心的是農民的生活和他們的生產……中國茶業的前途是很有希望的,茶葉發展了,中國茶文化也會興旺起來。”吳覺農用一生踐行著自己的信條。
八十年后,衢州萬川滿目新顏,茶香依舊。衢州江山保安鄉以“覺農”命名,修建覺農茶館,在緬懷先賢的同時,傳播茶文化、助力鄉村振興,讓茶人精神在文化的傳承與新時代的實踐中如茶樹新芽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