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聲丨超680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要訣在“精準”二字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新進展:截至6月底,全國已累計幫扶超過680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剩余的也都落實了幫扶舉措,經過一段時間可以穩定脫貧——我國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疾病、天災等各類返貧致貧風險仍然長期存在、交織疊加,守住防返貧致貧底線絕非易事。黨中央設立5年過渡期,就是為了扶上馬送一程,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同時銜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今年是過渡期最后一年,我們為何能始終守牢“防貧壩”?關鍵還在于貫穿始終的“精準”二字。
逐戶識別研判,提升監測幫扶質效。
及時紓困,才能避免風險積累成患。為準確找到需要幫扶的對象,各地加快優化監測識別方式,積極采用農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和基層干部日常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比如,江西在省級層面打通教育、醫保等13個部門的44項數據和12家金融機構的資產核對數據,借助智能模型運算對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進行數字“畫像”,讓“數據找人”更高效。
過渡期以來,各地每年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開展監測,年均新識別幫扶100多萬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對象。在幫扶方式上,因人因戶精準施策,針對性強、實效性好。
瞄準穩產就業,拓寬脫貧群眾增收渠道。
產業和就業占脫貧群眾收入來源的80%以上,抓好產業就業幫扶,就等于抓住了穩定脫貧的“牛鼻子”。
過渡期以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總體穩定在60%以上。各地加快延鏈補鏈強鏈,提升產業幫扶綜合效益和聯農帶農效果。多部門合力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從培訓服務到點對點勞務輸送,一攬子幫扶政策發力顯效,確保脫貧勞動力有活干、有錢賺。
產業更強了——832個脫貧縣均培育形成了2—3個主導產業,去年總產值超過1.7萬億元,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就業穩住了——到去年底,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人數已連續4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達3283.3萬人。
深化區域協作幫扶,增強脫貧地區發展后勁。
客觀看,一些脫貧地區財政自給水平仍然較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欠賬多,人才短缺,依靠自身造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既要激發脫貧地區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力,也需要全社會守望相助。
過渡期以來,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駐村幫扶和社會動員,“四支力量”持續發揮作用,各項幫扶措施幫到點上、扶到根上,讓欠發達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步趕上來。
以駐村幫扶為例,過渡期以來,50多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奮戰一線,給廣大脫貧村送去先進理念、資金項目、技術服務等多方面資源要素。在貴州榕江縣興華鄉擺貝村,駐村第一書記羅麗萍此前從事非遺保護工作,來村里后,她帶領村民進一步打開了古老苗寨文旅發展空間。
東西部協作方面,我國東部8個省(市)對口幫扶西部10個省(區、市),協作省份加強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勞務對接、人才交流,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協作幫扶格局。比如,廣東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與貴州正安縣建立協作幫扶關系以來,通過共同補齊基礎配套等短板,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推動正安縣的吉他產業集群實現空間拓展、量級提升、轉型升級。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可以明確的是,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統籌建立農村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和低收入人口、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正在加緊研究謀劃,在做好過渡期總體評估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常態化分類幫扶機制。“精準”仍將是制勝法寶。
“脫貧的兜底必須是固若金湯的”。慎終如始、全力以赴,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讓脫貧成果始終經得起檢驗。(人民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