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守護把愛糧節糧意識“植入”心田
央廣網天津7月22日消息(記者張強)七月的寶坻小站稻科技小院里迎來了一群特殊訪客——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育人項目組的師生們。這場跨越四個學段的實踐活動,正以田野為課堂,以科技為教材,將思政教育的種子播撒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田。
小學學段的孩子們剛走進稻田旁的觀測區,就被空中盤旋的植保無人機吸引了目光。朝霞路小學的董京老師介紹說:“它一分鐘能完成半畝地的農藥噴灑,是人工效率的30倍呢。”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操控著遙控器,無人機下方的霧狀藥劑均勻落在稻葉上。孩子們在田埂邊,看著無人機沿著預設航線往返飛行,又在育種基地踮腳觀察不同品種的稻穗標本。當黃莊小學的王樹新老師拿起傳統插秧工具和智能育種箱對比時,一位同學突然說:“原來種水稻不用一直彎腰啦!”這句童言正是科技改變農業的生動注腳。
初中學段的同學們在小站稻科技小院實踐教育基地體驗田間管理。“現在咱們種1畝地能產1200斤稻谷,但在糧食短缺的年代,這數字還不到一半。”帶隊的王春瑤老師指著遠處的智能灌溉系統說,“這些設備能讓每滴水都用在刀刃上,可要是沒人珍惜糧食,再先進的技術也護不住飯碗。”實踐活動結束后,同學們圍繞“拒絕舌尖浪費,守護大國糧倉”主題開展了班會活動。校園化身為糧食安全的宣傳陣地,“珍惜糧食,從我做起”主題手抄報、“厲行節約、珍惜糧食”主題板報佳作紛呈。同學們巧妙構思,不僅是藝術才華的展示,更是年輕一代守護糧食安全的責任宣言與堅定承諾。
高中學生則走進了科技小院周邊的生態農場。同學們用腳步丈量土地的厚重,用雙手觸摸糧食的生長軌跡。大家一起還參與了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除草、施肥等環節。“除草的時候要仔細分辨哪些是草,哪些是秧苗,一不小心就可能弄錯。”“原來彎腰耕地半小時腰就直不起來了。”“看似簡單的農活,藏著大學問。”同學們紛紛說道。
“咱們國家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優質稻米自給率還需提升。”帶隊的任素軍老師為同學們講解道,他還為同學們展示近幾年的收成記錄,“你們看‘津川1號’稻米的收購價高出普通稻米30%,這就是高質量發展的意義。”學生們在田壟間邊走邊記,筆記本上漸漸寫滿了“生態價值”“產業鏈延伸”等關鍵詞。
大學師生的實踐從科技小院的功能區開始。在種子檢驗室,項目組成員張雅博老師為同學們介紹道:“每批種子要經過發芽率、純度等12項檢測,合格的才能下田。”土壤水質檢測室里,精密儀器正在分析樣本,數據將決定施肥和灌溉方案;稻米加工室的流水線前,糙米經過去殼、拋光、色選,最終變成晶瑩的精米;高品質分析室里,科技小院的師生們用色譜儀檢測稻米的直鏈淀粉含量——這些指標直接關系著米飯的口感;最后一站的智能化無人機室里,排列整齊的植保無人機、測繪無人機讓學生們駐足良久。“從一粒種子到一碗米飯,要經過28道科技關卡。”張雅博老師的話讓即將面臨專業選擇的學生們若有所思,有人在筆記本上寫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看著同學們在田間地頭認真學習的樣子,項目組負責人李月玲教授感慨地說道:“往日里,天農學子伏案課堂、奮筆疾書的身影已是一道動人風景。而當我們踏入蒸騰著暑氣的試驗田,眼前的景象瞬間震撼心靈:烈日炙烤下,孩子們頭戴草帽、手持儀器,在阡陌間穿梭采集數據。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浸透的衣衫緊貼后背,卻絲毫未減他們專注的神情。那一抹抹在田野間躍動的青春身影,將知識的種子播撒在泥土里,把科研的熱忱熔鑄于烈日下,讓我深刻感受到天農學子知行合一的治學態度與扎根大地的科研精神。”
這場融合專業與思政課的一體化實踐育人活動,既強化了學生“愛糧、惜糧、護糧”的責任意識,更讓“韌性成長”的信念悄然扎根;既打破了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壁壘,更讓兩者的育人合力在實踐場景中深度交融,真正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從觀察播種到躬身勞作,再到探索科技賦能,項目組構建的“田間課堂—勞動實踐—科研創新”三級實踐育人體系,讓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與稻米的親密接觸中收獲著獨特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