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六月碰上短三伏 古人歷法智慧中藏著什么時間密碼?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今天,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節氣。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迎來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期。
大暑節氣有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
二候土潤溽暑
三候大雨時行
在北方,有“七下八上”之說,意思是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這一時段,是一年中降雨最集中的時期。天氣熱,雨水又多,南北仿佛同處“蒸籠”之中。不過充足的日照和豐沛的降水,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特別是對于種植雙季稻的地區。“早稻搶日,晚稻搶時。”這段時間,各地的人們都在及時收割早稻,兼顧種植晚稻,確保糧食豐收。
閏六月遇短三伏
歷法智慧中藏著時間密碼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打破了近十年來“40天長三伏天”的慣例。翻開日歷,大家可以看到,今天是農歷六月二十八,而過幾天,還會出現一個“閏六月”。
三伏天短了,又“多出來一個月”,這是為什么呢?總臺記者走進我國現代唯一的歷書編算機構:位于南京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來聽專家解讀老祖宗留下的“時間密碼”。
閏月因何而來?
2017年發布并實施的國家標準《農歷的編算和頒行》,就是由紫金山天文臺起草的,專家解釋,要解開這兩個謎團,得先從“閏月”說起。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王科超表示,我國的傳統歷法農歷,它實際上是遵循太陽和月亮運行規律所制定的,是一部陰陽合歷。
所謂的陽歷它是以回歸年為基礎,即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周期,平均年長是365.2422天;
而陰歷則是以朔望月為基礎,反映月亮陰晴圓缺變化的周期,一個朔望月平均周期29.5306天。
因此我們農歷當中的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是30天。
如果一年當中只有12個農歷月,那么年長平均是354天,這要比陽歷的年長少了大約11天,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寒暑顛倒的現象,春節有可能在夏天來過。因此中國古人想到了“置閏”的方法,通過每兩到三年增加一個閏年的辦法,使得農歷的平均年長與陽歷的年長相一致,而多出來的這一個農歷月就是閏月。
閏六月由二十四節氣決定
那么,今年的閏六月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么是“閏六月”,而不“閏五月”或“閏七月”?答案就在二十四節氣之中。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 王科超:二十四節氣是“置閏”的一個重要規則依據。從立春開始,偶數排序的被稱為中氣,像夏至、大暑和處暑都是中氣。其中包含大暑的農歷月為六月,而包含處暑的農歷月為七月,但是在今年的農歷當中,農歷六月之后的農歷月,它只包含了立秋這一個節氣,而不包含處暑,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稱為閏六月,而包含處暑的農歷月才被稱為七月。
閏月會對傳統節日產生影響
閏六月還會對傳統節日產生影響。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 王科超:傳統的農歷節日所在的公歷日期相應地就會推遲,比如傳統的七夕佳節,它今年的公歷日期是8月29日,比去年足足晚了19天。比如2026年的春節就是2月17日,相應的公歷日期非常晚,是近五年來最晚的一次。
30天短三伏因何而來?
專家介紹,增加閏六月后,今年農歷乙巳蛇年的總時長,達到384天,比平年多了19天,這多出的一個月,就像給時間“打補丁”,確保農歷八月依舊對應秋分,臘月依舊連著大寒,讓四季和月份始終“對得上號”。弄明白了閏六月的來龍去脈,再來看“30天短三伏”因何而來。
中伏長短 決定三伏天長短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王科超表示,
初伏是在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起10天
末伏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10天
初伏和末伏中間的日子為中伏。中伏有可能是10天,也有可能是20天,這主要是因為從夏至到立秋,這兩個節氣之間如果只有4個庚日,這一年的三伏天就只有30天;如果是5個庚日會有40天,今年的三伏天恰好只有30天,而上一次只有30天的三伏天是在2014年。
三伏天短了 炎熱依舊仍需防暑
專家介紹,閏六月的存在,改變了三伏天在農歷月份中的分布對應關系,但并沒有改變三伏天炎熱的本質。對于三伏天的設定,專家認為,這體現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古人發現,庚日與五行中的“金”相對應,而“金畏火”,所以“伏日”要避開火旺的時候。這種將天文、氣候和生活習慣相結合的思路,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在紫金山天文臺陳列的清代渾儀,也可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為了精準測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他們在黃道與赤道附近,標注了二十八星宿作為坐標;還通過長期觀測總結出“朔望月間隔29.53天”“19年7閏”等精確規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 王科超:根據《尚書・堯典》這部古籍中的記載,反映早在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有了“置閏”的觀念。對于中國古代的農民來說,歷法就是他們的生存指南,何時播種、何時收獲,都需要根據歷法節氣來進行相應的指導。在古代如果沒有一部可以準確反映寒暑變化和天象運行的歷法,那么人們的生產生活將會受到很大影響,就會錯過最佳的播種時機。(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