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旅程的“溫度” 繪出青春“刻度” 天津市政協(xié)開展“澳門大學生天津?qū)W習交流計劃”十周年綜述
“姐姐”,這句帶有天津韻味的稱呼,成了不少人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澳門大學中文法律系學生李曉晴回憶,剛抵達天津時,就被這句稱呼打動,“當?shù)厝说臒崆楹每停屛腋杏X像是回到另一個家,‘姐姐’也成了我常掛在嘴邊的問候語。”
近日,“津澳同心·十年同行”澳門大學生天津?qū)W習交流計劃十周年總結(jié)會暨2025年學習交流結(jié)業(yè)式在天津舉行,從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旅游大學等高校來津交流的學生齊聚一堂,分享學習收獲。
自2015年起,由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天津市政協(xié)、澳門中聯(lián)辦主辦的“澳門大學生天津?qū)W習交流計劃”正式開展。十年來,241名澳門大學生陸續(xù)前往天津,進行為期兩周的體驗式學習之旅,在交流中增進了解,感知祖國的發(fā)展脈絡。
在文化中“看見”彼此
走進河西區(qū)的西岸非遺體驗館內(nèi),一張張工作臺上,泥坯在指尖慢慢成形,澳門科技大學學生王思菁坐在其中,小心勾勒出泥人張彩塑的神態(tài)與輪廓。
“課堂上,我曾學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概念。”王思菁說,但只有親手觸摸、親自塑形,才真正理解到傳統(tǒng)技藝的精妙,以及文化傳承的溫度。
原本抽象的課堂知識,在實踐中變得可觸可感。在展陳著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博物館內(nèi),一幅幅色彩明快、充滿“年味兒”的年畫作品,令學生們眼前一亮,也讓他們在心中埋下了“守護文化”的種子。
天津市政協(xié)主席王常松表示,天津和澳門同屬中西交融的沿海開放城市,在人文、教育、經(jīng)貿(mào)等領域契合點多、互補性強,為兩地合作交流、青年學習交往提供了廣闊空間。
“澳門也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資源,在非遺的傳承與推廣中,青少年可以發(fā)揮很多作用。”李曉晴說,“我期盼未來能參與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讓更多人了解、珍視并守護身邊的文化瑰寶。”
文化的共鳴,在點滴生活中悄然升溫。14天的旅途中,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的學生志愿者夏傲東與澳門學生們同吃、同住、同學習。“他們談起澳門的建筑風貌、文化遺產(chǎn)、美食藝術,再現(xiàn)了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夏傲東說,“我們在交流中增進了解,也體會到‘一國兩制’的實踐下,兩地青年心手相連、文化互鑒的珍貴情誼。”
“盡管澳門和天津地處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但我們同屬一個祖國,有共同的歷史根源和文化基因。”澳門旅游大學學生代表周曉婷分享道,這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大家緊緊相連。
在十年里青春“同行”
自2015年“澳門大學生天津?qū)W習交流計劃”首次啟動,現(xiàn)已開展9期、400余場活動,這些同心同行的經(jīng)歷如涓涓細流,在一批批澳門青年中生根發(fā)芽,留下獨屬于青春的“刻度”。
作為首批參與交流活動的學生之一,張文意仍記得當年探訪天津歷史建筑的點滴:“我們參觀了許多歷史建筑,看到了這座城市從被列強入侵,到發(fā)展成現(xiàn)代化都市的巨大變化。”
多年后,步入教育行政崗位的張文意坦言,那段旅程依舊影響著她的工作方式,“現(xiàn)在的我更懂得如何在組織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文化,幫助他們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文化認同。”
第二期的活動參與者談少愉如今已是一名企業(yè)培訓講師,回望當年的學習經(jīng)歷時,她分享道:“我們以‘導游’的身份參觀博物館,和其他同學、游客講解展品,那種緊張和興奮的感覺,讓我明白了學習不只是接受知識,更是體驗、輸出與分享。”
親身參與的文化實踐,悄然塑造了談少愉日后的職業(yè)方向,她將“在體驗中學習”的理念融入教學培訓,讓員工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天津的交流經(jīng)歷,使我愛上了分享的過程,也讓我堅定地投身培訓工作中。”
一朝求學路,千里津澳情,站在新的起點上,這段始于十年前的旅程,仍在延續(xù)。“十年來,‘澳門大學生天津?qū)W習交流計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澳門青年心中播撒下愛國愛澳的種子。”天津市政協(xié)副主席張金英表示:“未來,我們將繼續(xù)深化合作、搭建平臺、做好服務,以津澳青年交流為紐帶,為‘一國兩制’行穩(wěn)致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完)(《中國新聞》報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