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兜底,“新職傷”擴圍邁入新階段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夏賓)從工地轉入貨運,年過50歲的張同武的拉貨“生涯”才2個月就遭遇了意外事故:今年7月6日,在運送一個兩米長的空心軸,離目的地還有五公里時,不小心追尾了前面拐過來的大掛車。
受傷后,張同武通過貨拉拉訂單頁面上顯示的職業傷害保障入口進行申報,目前平臺已開啟受理流程,待相關資料全部上傳完畢。
“我自己本身有負債,而且經濟來源也不固定,受傷后就沒收入了,所以醫藥費對我來說負擔還是挺重的。之前我都沒看到有這個保險,這次受傷后才知道有這個兜底政策,平臺也在積極幫我解決問題,感覺挺好的。”張同武說。
在中國政府和企業的支持下,越來越多像張同武一樣的新就業形態人員有了兜底保障。
據悉,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于2022年7月1日在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海南、重慶、四川7個省份啟動,涵蓋曹操出行、美團、餓了么、達達、閃送、貨拉拉、快狗打車7家平臺企業。截至2025年6月,7個試點省份累計參保人數1234.57萬人。
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的通知》,決定擴大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具體看上述“擴圍”,2025年7月1日起,新增10個省份和滴滴出行、順豐同城、滴滴貨運、滿幫省省等平臺企業;2026年,計劃將試點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并將出行、即時配送、同城貨運三個行業的平臺企業總體納入;2027年,探索將其他行業的平臺企業納入試點范圍。
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由平臺單方面繳費,勞動者和平臺之間并不需要建立勞動關系,就可獲得工傷保險。同時,試點范圍也覆蓋了主要新就業群體所在省份及主要行業和主要平臺。試點中包含了像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工亡待遇等一些基本保障。“從試點的實際效果來看,保障水平還是比商業保險要更高的。”
以寧夏為例,其近日正式啟動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并制定出臺《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實施辦法(試行)》和《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委托承辦管理實施辦法(試行)》,明確試點工作實施路徑。
在繳費標準方面,堅持“以支定收、收支平衡”,將資金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統一管理,試點期間,出行、即時配送和同城貨運繳費基準額分別按每單0.01元、0.07元、0.18元執行。工作舉措上,實施按單計費繳費、實名制登記,委托商保公司辦理,探索適應平臺企業特點的經辦服務模式,實現試點對象應保盡保,解決新就業形態人員社會保障問題。
某貨運平臺市場負責人王宮說,在試點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職業傷害保險的推出,確實幫助到受到職業傷害的司機師傅,貨車司機是抗風險相對較低的群體,職業傷害保險為他們提供了兜底保障,幫助他們更好康復,并且回歸社會參與工作。
在他看來,平臺參與職傷保試點,在維護新就業形態人員權益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推動平臺企業向更規范、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也能有效吸引了更多的勞動者與用戶,提升平臺的競爭力。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副校長聞效儀稱,職業傷害多發是外賣、貨運行業的痛點問題之一,若平臺無法妥善賠付,極易激化勞資沖突。保障制度的實施,有助于構建多元共擔機制,在提升從業者安全感的同時,也有助于平臺維持穩定,有利于降低人員流失率、提升行業持續性。
同時,“新職傷”能促進行業良性競爭,推動整體勞動條件改善。當職業傷害保障成為制度性要求和行業共識后,平臺轉向服務質量、技術創新與社會責任的履行,這將有助于促進新就業形態領域規范化發展,助力實現更加公平、安全、有尊嚴的勞動環境。(完)